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巢凤亭记 宋 · 孙觌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四八○、《鸿庆居士文集》卷二一
右奉议郎、知常州宜兴闾丘叔智,涖官之明年,其子某,年十九岁,以能文辞策高第而归,门户烨然,名声暴发,闾巷之士奔走欢呼称说以为宠。
宜兴距州之南百二十里,县治据荆溪上游,为桥数百步,横绝其上。
属之南山,即周孝侯斩蛇射虎之处。
县圃之西北隅,有亭三间,旷远无人迹,朝衙夕坐,传呼号召,鞭朴之声皆不接于耳目。
窗户低深,说可人意。
叔智命工辇除芜秽,一室翛然,晨夕课其子以学,阅数月,挟其艺以进于有司,而角逐于争先竞赌夸雄斗丽之中。
当是时,枢密胡公受其贽,读之称善,曰:「青钱万选之文也」。
未几,礼部奏名如公言,公益喜,遂名其亭曰「巢凤」,而叔智以书属余为记。
余闻朝寓物于人而暮取之,有不可必者,况于数百千人逐队而趋,裹饭待旦,俛首就席,以待卒然之问。
故有操瑟于,鬻璞于郑,以暗投人,按剑相眄,而有二鸟之感;
怀璧三献,负鼎五就,分寸跻攀,一跌千丈,而有十上之劳。
或年少狂勇,率意而言,如泛驾之马,诡辔钳衔,不入有司之尺度;
而雪窗短檠之下,两目眵昏,如蠹书虫,老死文字间,亦卒无所就。
人之所欲,适与天相值,其难如此也。
闾丘氏世为中州望姓,自周广顺至宋兴凡五世,皆由儒学擢科第以进。
叔智之祖大卿公,官益显,遂名其家。
更三世而叔智有子,英妙骏发,一日千里,凡美少年之难能,豪杰之士乖于时而不遇,老师宿学齿豁唇腐而不可得者,一出其技,遂兼有之,追取五世旧物,如探诸囊中,而乃祖朝议公鬓须方半白,翁媪则尚黑头也。
余曰:凤有五色而将九子,家庭文字之祥也。
若夫朝阳一鸣,天下望以为瑞,则楚狂之所歌,孔子之所叹而不可得者,亦在夫充之而已。
叔智敏于为吏,治剧如破竹,迎刃而解,必有鹊栖其衙,雉驯于野,为一邑之祥乎?
叔智,字也,名崇孙云。
绍兴十二年八月日,晋陵孙某记。
潮阳郭监税(若水) 南宋 · 方大琮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三七三、《铁庵集》卷一三
来喻谓向藉塘湖一路税钱,裨助月额。
监司既蠲民税,而官额犹存。
大凡好事难做,叔智游监司之门,使其见行此等事,岂不赞美?
彼眇一税官之攒眉,补趁不暇恤也。
及今身履之,而后知凡人平日见人做官,出则呵殿塞涂,坐则雁鹜罗前,未有不生健羡心,叔智今视之何如哉?
彼塞涂罗前者愈多,而忧责亦多,不足羡也。
叔智知税厅之窘,而不知倅也;
倅知其本厅之窘,而不知国用之窘。
盖筑底世界也,安得边声宁息,兵撤费省,使上下得稍相宽乎?
周公济诗叙 北宋 · 释契嵩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六七、《镡津文集》卷一三
潜子昔在浔阳公济丱年,方师吾友周叔智
务学而沈详,言不妄发,与诸生绝不类。
潜子常谓叔智曰:「浔阳江山气象清淑,宜钟于其人。
在此诸生,周氏之子疑其得之矣,余观其学有所成」。
潜子浔阳十有馀年,果闻公济进士升第。
其后又闻以贤监司李公之举,得宰建德,不一载而道路传为贤令。
去秋以事来,乃权钱唐,遂得往还山中。
见其治民少以吏术,而多用仁义。
视事敬而勤,行己端而廉,与人交久而益敬。
未逾月,而杭人翕然称之。
潜子窃喜,幸吾前言之验矣。
然称之。
叔智有道之士也,平生最好以仁义进人,而激励其风俗,怅其早亡,不见公济今所树立。
虽然,公济来资自得,岂谓不肖假其贤师善导之所助耶?
潜子始以传道为志,所蕴未伸,公济不平,力为吾振之。
其诚且勤,虽古之慷慨之士不过是也。
将别,蒙意甚感之,乃为诗以赠其行。
诗曰:
秀气郁兮在若人之躬,吾昔睹之兮卓异群不同。
验治迹兮今也炳融,慨尔师兮不觌乎君子之风。
方别离兮江涘,趋双阙兮千里。
帝座煌煌兮君门严深,勉自进兮勿使陆沉。
周叔智哀辞 北宋 · 释契嵩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八一、《镡津文集》卷一五
周叔智名测九江浔阳人也。
少聪悟,读书能强记,自六籍、扬、孟,洎司马氏,《史》、《汉》、老、庄、列禦寇之说,与吾佛经,历目则往往通之。
商较古今,援引故事,动有典据,尝骇坐人,率皆伏其高论。
文学《易·系辞》,奇峭颇工。
耻于奔竞,造次不移其守,故名不籍甚。
朋游屡以其家贫亲老勖之,逾四十,始以茂才异等举。
寻斥于有司,归乡曲,务以其道训导后进。
江州风俗剽轻,其人寡能庄整。
叔智侃然处于乡党,而后学小生不敢恣放。
去年孟夏,得叔智之子明服书,且闻叔智癸未孟秋死矣。
呜呼!
吾尝与叔智友,凡议论不以道相契,未始发其言。
交道之中正,自谓古人不至如是也。
及来吴越,不相见已六七年,日夕浩然思归浔阳,慕惠远、宗炳、刘遗民之风,同叔智相与老于林下。
逮此,信吾事不果济也。
呜呼,交道之已矣乎!
哀其人不复见矣,故辞之以扬其德也。
辞曰:
江之山兮匡庐效灵,江之水兮九江泚清。
合其气兮诞为人英,君得之兮既聪且明。
道德修兮器识恢宏,竟不展兮夺化代并。
公之寿兮令名不朽,君之福兮学问富有。
仁义家传兮子孙宝守,孰谓既往兮不光其后。
湓江浮天兮绿净漪漪,白石青草兮日暮参差。
若人不归兮万古别离,相望丘墓兮千里依依。